MCP 协议的局限性全景分析:安全、运维、性能与生态
一、安全与权限模型尚未成熟MCP 最受质疑的是安全:
- OAuth 2.1 实现负担大——新版规范把 资源服务器 和 授权服务器 合并,导致 MCP Server 既要校验令牌又要提供资源,增加状态性与可攻击面。
- 工具元数据易被篡改——任意第三方可动态重命名工具,造成“鱼目混珠”或rug-pull 攻击。
- 跨上下文数据泄露——模型在同一会话中混用多个工具时,私有数据可能被无意外流。
二、企业级部署的运维与治理挑战
- 高可用架构:远程 MCP Server 需做水平扩容、断线恢复与全链路观测,否则易成为单点故障。
- SSO 与细粒度 Scope:现有 IdP/API Gateway 往往无法直接映射 MCP 的工具级权限。
- 可见性 & 审计:企业难以跟踪 LLM 代理对外部工具的每一次调用,合规团队缺乏审计线索。
三、性能与资源开销不可忽视
- 旧版 HTTP + SSE 维护双通道长连接,在高并发下 TCP 连接数飙升、占用大量文件句柄。
- 即便升级 Streamable HTTP,JSON-RPC 带来的冗余字段仍让消息体膨胀;当工具返回大文本或列表时,模型上下文暴涨,推高延迟与内存。
- MCP 尚不支持二进制直传,音频 / 图像需 Base64 封装,进一步增加开销。
四、生态与标准的不稳定性
- 版本碎片:2024-12 版默认 SSE,2025-03-26 改为 Streamable HTTP,老客户端需重写。
- 插件质量参差:大量“周末项目”式的 Server 无自动测试与安全审计,企业上线需自建白名单。
- 官方文档持续更新,缺乏长期 LTS 版本;早期 PoC 代码在半年内就可能失效。
五、合规与数据主权疑虑GDPR、HIPAA 等合规框架强调数据最小化与可审计链路,而 MCP 的“开放工具目录”让数据流向变得复杂:
- 跨境调用第三方 Server 时,数据可能落在未知司法辖区;
- 缺乏强制 Data-at-Rest / Data-in-Transit 加密要求;
- 没有统一日志格式供取证。
六、商业化与生态可持续性风险MCP 是开放协议,没有自然的付费壁垒:
- 云厂商尚未建立统一托管市场,Server 运营缺乏商业激励;
- 开源实现众多但缺乏长线维护者,易出现“弃坑”现象;
- 协议演进节奏取决于少数核心贡献者,可能导致治理中心化。